近來文化部舉辦發票換好書活動,意外讓我看到今(103)年3月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所出版《蔣中正與臺灣教育文化發展》,該書係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周愚文教授擔任主編,以教育為核心探討民國38年國民政府遷臺後發展,因為內容涉及國民政府遷臺後高等教育及社會教育內容,遂以一張發票交換得手。周教授專長於中國教育史、英美教育史及大陸教育,並負責撰擬該書第2章〈蔣中正與民國40年代國立大學復校政策的推動〉,書中並提及政大在臺復校之原委及蔣中正在其中之影響與關係,對照之前政大校史展,頗為有趣。(註1)因為時局動盪與國民政府反攻規劃,原擬不鼓勵各大專校院在臺復校,陳舜芬稱民國34年至42年期間高等教育發展係處停滯時期,可見一斑。周教授在文中引述交大在臺復校籌備主任凌鴻勛在其回憶錄《七十自述》的言論:(註2)
大陸退出後,各公私立大學都未遷到臺灣,雖然都想在臺復校,但因為臺灣已有幾間國立大學和省立的大專,在政府方面覺得在臺復校,則購地建築設備及經常維持動需鉅款,故在政策上不擬將大陸原有大學再來復校。周愚文教授針對黃國維所歸納戰後臺灣大專校院數量增長的兩次高峰,其中39年至49年大專校院的成長,周愚文教授說明此時期學校數量的增長癥結在於43年准許國立大學在臺復校之作為,並鼓勵民間捐資興學、允許學院改制為大學。其中,與政大相關者,則係43年准許國立大學在臺復校之作為,在這一波復校浪潮下,先後准許國立政治大學(43年)、國立清華大學(45年)、國立交通大學(47年)、國立中央大學(47年)等校在臺恢復建置。